张乃清,闵行区文史群众。终年接洽乡土历史文化,著有《上海闵行文史丛书(第一辑10卷,第二辑11卷)》《东谈主文闵行丛书4卷》和《上海闵行非遗丛书》10多卷。史海钩千里,“当天闵行”与张乃清本分联袂推出“乃清叙史”,让咱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,感受江南东谈主文的魔力——
在闵行区莘庄公园内,有一件“一又寿园钱福诗碑”,正面东谈主凿凹碑,刻有明代状元钱福的诗文,阴面满布波状鳞纹,犹似潜龙之身,俗称“鱼鳞石”,东谈主称“一又寿峰”,已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元。其实,它是个哀怜的“游浪儿”,历经沧桑500多年。
一又寿园钱福诗碑今貌
绮春园里一又寿峰
这“一又寿峰”最初的出处是在浦江镇,距今已有500多年。
明弘治、正德年间,工部右侍郎谈伦嗣子谈田(字舜卿,号东石)与谈寿(字舜年,号西石)总计,在鹤坡塘东家宅畔,叠石穿池,构亭榭,栽卉木,极林泉之胜,建造“绮春园”,供谈伦养老,教儿睦族,并邀亲会友,饮酒赋诗自娱。
这“一又寿峰”为绮春园主峰,峰立一又寿石,故又称“一又寿园”,俗称“谈家花圃”。谈田曾作《一又寿山园记》,并有《一又寿山百咏》,其中《一又寿山》诗云:
吾翁寿如山,山岳真知友。
交情非浮浅,静与澹同久。
一又寿山石高近丈,其宽半之,厚仅尺余,呈不端正长卵形,重约5000斤。正面东谈主凿凹碑,上刻“一又寿”两字,刻有钱福(1461~1504,字与谦,号鹤滩,明弘治三年状元)吊唁谈伦的诗章暨序,以行草书就,十三行,况且从左读起。诗中说起,钱福之子与谈田之女攀亲。钱福在《一又寿峰碑文》中称,“少司畅谈先生七十余无疾坐化,厥子田哀之甚。赐与吾子妇姻干豫朝夕,闻哭奠声不自安。既其女取归述,及少年所得诸先辈者,作哀挽一章。”
绮春园名胜舆图
秦锡田重立一又寿峰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冬,召稼楼镇北的康谈桥(今万里一队南石桥)塌了,乡东谈主磋磨树立,特邀秦锡田前来稽查,相商决议。
其时,秦锡田担任上海劝学所学务审查长,正在题桥镇上创办课勤院,事务相等繁忙。这天,他抽空急忙赶往召稼楼,一齐上想起一又寿园荒野了,合计应当去望望。
关联词,秦锡田转了一圈,不见一又寿园遗迹,便肯求一位老农指路,老农浩叹一声说:“园废已久。看!那棵大树之下,即园址也。”细见此树粗大十东谈主可围,树荫能遮数亩原野。老农又指着树旁一个土丘说:“畴前,这丘上有石磴,磴下有石室,如今石磴已无存,石室成为蛇窟,因此门庭忽视。”秦锡田当场巡游,见土丘之下有一大石平卧草际,泰半被泥没。老农说:“此石便是一又寿峰啊!”秦锡田伸手拨开杂草稽查,只见此石腻而考究,微有绉纹,间作鱼鳞状,上有笔迹。他料定,这必定是状元郎钱福撰写的诗句,心头不由又热又痛。当得知老农会干石匠,便沟通:“此石还能立起来吗?”老农朗声回话:“能!虽说此石上丰下锐,因此上重下轻,立石极易倾倒,但我有目的,应最初熔锡成液,倾注为基座,然后将石植在其中,四周用木头相沿牢,使其不偏倚。一个日夜之后,锡渐凝结石基,当然坚固不摇了。” 秦锡田脱口赞好意思:“此法甚善!你飞速脱手立石,需要些许用度?”老农说:“二十金。”秦锡田当即拍板:“好,一言为定,你立石之后寻我结账!”
过了一个月,老农来找秦锡田,说立石已杀青,请去验收。秦锡田正忙,告诉老农:“你定心,二十金工钱我立时如数支付。”他当即取钱结账,而老农伸手只拿了十金,说:“还是有东谈主代你付了十金。”秦锡田追问是谁妥洽?老农笑笑,说:“此石立起之后,深广秀气,征象万千,我保证它百年不倒。”秦锡田也笑出声来:“康谈桥不塌,我不会到废园去。如果莫得你这么的妙手,此石立不起来,其中全是有因缘啊。百岁之后,此石再倒下,想必会来有缘东谈主再将它立起来的。”说罢,他撰写了一幅春联交给老农:“访四百年召稼楼,树老园荒,不见前朝隐士;读十三行一又寿石,花朝月夕,仿逢宪庙名臣。”身边有东谈主问秦锡田:“你与谈氏有怎样深厚的交谊?”秦锡田随口说:“我与谈公相距四百年,哪会有什么交谊。”有东谈主又问:“那你为啥舍得花这一大笔工钱?” 秦锡田笑笑:“为了保存古迹。”他告诉公共,在明代上海县里当大官的东谈主不少,关联词致政归田后,能受子孙如斯供养,享尽园林文娱的,唯有谈侍郎与潘文定公。县城里的潘氏豫园虽已易主,但那儿的楼阁嵯峨,仍为中外东谈主士所爱慕。如果此地的古园蔓草荒烟,无东谈主游眺,那么二公的德望岂不是显得有了上下轻重?我立此石,就可保全谈侍郎的名望。一番话,说得公共都口叫好。
三十年之后的1937年7月,上海市要举办文件博览会,有东谈主将几个学生的旅行影相像片交给秦锡田,请他送到会场去摆设。秦锡田一看像片,脱口咋舌:“这是一又寿园啊!”像片上的一丘一树荒疏如旧,中立一石深广秀气。他因事务繁忙,未尝赶赴实地不雅景,此刻有缘见到像片,兴隆不已。他预见,以往到各地游览时,每遇古昔圣贤遗迹,必定泊车赡拜,徘徊徬徨,流恋忘返。这便是地以东谈主传,因地念念东谈主,必有不期而然者。谈侍郎不附显耀,不忘旧友,亮节清风,照射千古,其嗣子谈田又能出淤泥而不染,敞屣轩冕,名父贤子,世济其好意思,后东谈主到其名胜,不雅其故迹,就会联想其生平,并油然生发仿效之心,产生念念都之念,这关于社会是多好的效应啊。当晚,秦锡田撰写了一篇《重立谈氏废园一又寿峰记》。
一又寿峰流寇莘庄镇
然而,史事悠扬多变,重立起来的一又寿峰又倒下了,况且一时无东谈主问津。直至1985年,开展文物普查责任时,文保东谈主员见这“一又寿峰”处境欠安,就用概述机拖到莘庄,移立于上海县文化馆内。
2001年,上海县文化馆(已改名为闵行区群艺馆)改建时,这一又寿峰命名为“一又寿园钱福诗碑”,移动至莘庄公园临时安置,成为一景。2003年12月15日,“一又寿园钱福诗碑”被闵行区文化播送影视处理局公布为文物保护点;2009年9月,被闵行区东谈主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元。
令东谈主不由赞赏的是,这“一又寿峰”本是建造“召稼楼”的谈氏家眷遗物,实是执续开辟的“召稼楼古镇”最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,如今居然流寇在外,委果可惜。
作家:张乃清
裁剪:方佳璐
初审:赵若楠
复审:林心怡
终审:徐雷冰
转载请注明来自当天闵行官方微信